首页 -> beat365官网在线 -> 正文
2015年,我年满60岁,生逢盛世,六十甲子,有必要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作一个回顾。我的学术生涯起步于1977年12月参加高考。有幸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既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望,又为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发展平台。记得1977年1月,母亲冒着大雪从长沙来到我下放的汉寿县清水坝农场来看我。那是一个冬日的上午,作为粉厂的负责人,我带领知青伙伴们敲开工作间大水缸的冰块,双手伸进冰水里按工序搓散已冷冻的粉丝,拿到室外去风干。母亲在旁边看着心痛,但什么也没说。该年9月恢复高考,母亲很快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我,鼓励我报考,并寄来了复习资料。务农5年的我,利用业余时间复习两个来月,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今天的中南大学。38年后的2015年7月,母亲以83岁高龄谢世。清理遗物时,看到与我有关的学术交流资料,包括访问比利时和美国的多封往来信件都整齐地收藏在母亲卧室柜子里,我心酸无比。母亲的恩情似海深。2015年秋天,我开始收集整理从事高等教育30多年各个阶段的论文,在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40周年及本人参加高考40周年之际,结集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在此,我谨以这套文集献给敬爱的母亲吴菊兴女士。
我的学术研究是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节拍进行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社会对经济研究成果的呼唤,为我的学术探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不竭的动力。这套文集共五卷。第一卷:经济金融改革研究,收入51篇文章;第二卷:普惠金融研究,收入39篇文章;第三卷:银行业微观审慎管理研究,收入36篇文章;第四卷:银行业宏观审慎管理研究,收入40篇文章;第五卷:金融研究国际合作与教学科研方法探索,收入29篇文章。
文集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编纂。所收集的论文中相当部分是作者先后主持的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也包括作者主持的教育部出国留学人员回国资助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这些成果表现出团队协同探索的特点。因此,文集收入的论文一部分是独立撰写的,一部分是与学生和同事合作的成果,文后有合作者标注。
第一卷《经济金融改革研究》收入的论文时间跨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研究内容在市场机制、价格改革到金融深化、金融监管等方面都有涉猎。代表性观点有:1.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必然包含企业产权结构模式和价格机制,价格改革和企业体制改革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只有把以国有制为代表的传统公有制转变为股份制(国家在现有的国营企业中占主要股份)为代表的公有制,实现政企分开和税利分流,才能保证企业之间在公平合法的基础上进行竞争,才能保证全社会朝着生产最优和交换最优的方向迈进。如果在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下,先行改革物价制度,放开物价,由于在国家直接管理和经营下的企业没有产供销的自主权,价格的改革很难起到调节供求、刺激生产的作用。2.生产越是分散落后,经济越要搞活,越需要运用经济调节手段。除少数几种国家直接控制的物资外,应采取步骤大胆放开价格,由价值规律去调节,放手让商品价格在市场上自由波动。3.完善中国的市场机制,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二是强化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市场经济秩序指市场条件下的政府、企业、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但对企业、个人有约束力,对政府同样应具有约束力。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宏观经济调控和立法司法。中国的立法司法是维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的关键要素,也是市场经济秩序的约束机制。4.只要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证券市场上交易成本依然不可忽视,商业银行的贷款功能就不会消失。因为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也不能完全消除金融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些中介机构的金融创新活动就不会停止,许多创新的金融产品具有特定的融资功能以适应市场的需要。5.运用金融实名制反腐败。在全国人口编号赋码工作的基础上,采用统一的内地公民身份证号码制度,将这种公民身份证定为内地公民唯一的存款实名证件。这种号码同时亦可称为公民的社会信用号码,公民与社会的各种经济往来包括各种金融交易都统一采用这种号码,记载着这种号码的金融机构账户可作为公民最为重要的身份证明之一。6.入世后一段时期中国金融业仍不宜实行混业经营。暂不实行混业经营是为了在今后更好地进行混业经营。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正在使混业经营的条件走向完备,我们应为这种改革再多争取一些时间,使条件更成熟一些,从而推动混业经营在中国的利弊对比发生逆转。
第二卷《普惠金融研究》主要收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的相关成果。这些成果在国内较早从发展角度渗透了普惠金融的理念,体现了开发性普惠金融的思想:1.实施发展极与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为了改变现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国需实施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建立经济发展极是典型的非均衡手段。发展极既是空间概念,也是产业概念,这两层内涵是相关联的,后者即指主导产业在空间的集中布局。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改变现有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需要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建立不同层次的发展极。发展极可以是大中城市,也可以是星星点点散布于全国各地的小城市和县域内的新兴产业中心。通过发展极的聚集效应,能够使发展极成为当地发展的“火车头”。当发展极壮大后,又能够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进而达到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2.中小金融机构是地方发展极的金融支撑。发展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的强弱,在于其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这一核心竞争力实质上是把当地和周边地区各类资源组织起来,达到特定经济目标的的整合能力。金融是形成这一整合能力的激活剂和粘合剂。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能为当地发展极提供具有可持续性的金融支撑,应专心致志地在当地经营。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发展极而言,大型金融机构难以重点光顾这些区域,全力提供金融支撑的机遇和责任就落在了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肩上。3.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重点是发展极的主导产业。在社会资金既定的条件下,对所有产业部门平均投放资金以期实现均衡增长是不经济的。选择区域内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链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可以更好地发挥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在改变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功能。在发展极形成和壮大过程中,与主导产业相联系,将形成一定的产业链,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及其紧密相关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对发展极的形成和壮大是最有效率的。
第三卷《银行业微观审慎管理研究》主要收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商业银行违约模型与经济资本配置研究》的相关成果。
第三卷前一部分文章主要论点是:将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实际背景、发展过程与经济学原理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论证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战略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将自律与监管统一在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框架内。这一理论框架为:1.通过会计模型分析与经济模型分析阐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战略的核心内容。2.指出并论述若干经济学原理在商业银行运用的局限性。3.提出并分析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4.提出“W空间”和商业银行“熵增加效应”的概念,从而解释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质。5.通过考察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阐发自律与监管的辩证统一关系。6.揭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信贷配给论、金融深化论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相关金融问题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和这些国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理论上的启示。
这一理论框架的贡献在于回答了如下问题:为什么商业银行越来越注重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什么商业银行的主要管理方法与其他类型企业的管理方法有重大区别?作为经营货币的商业银行,其业务经营有特殊性,有着与工业企业不同的经营规律:1.边际分析方法用于商业银行管理具有局限性。金融产品投入产出过程中存在的空间差、时间差和资金变量的非连续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边际分析方法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2.投入要素最优组合原理用于商业银行管理具有局限性。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一般不存在生产的三个阶段,会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投入产出特性,边际产量一般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商业银行投入资金的单位成本各不相同。一些金融产品特别是一些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性和保值性色彩浓厚。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性是就其整体而言的,对其分支行及其营业网点不能用规模经济原理进行管理。3.比例管理易于满足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对称性要求。资产与负债的对称性实质上由资金“三性”平衡的基本目标所决定,对称性是必要和充分条件。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存在着空间差和时间差,不可能通过各种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式求解最佳业务量以保证对称性。从数学分析上讲,商业银行两两相关变量的值构成的比例反映了特定对称性。
第三卷后一部分论文主要涉及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绩效管理有机结合的前沿性研究。在《巴塞尔Ⅱ》框架下,经济资本管理体现了非预期损失需要资本覆盖的基本原理。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关键是对经济资本的配置,没有对风险的精确测量,就不可能科学地配置经济资本,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控制和管理风险,风险测量方法的精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资本管理的有效性。这一部分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出了测算中国商业银行公司贷款违约概率的贷款违约表法。2.提出了测算中国商业银行零售贷款违约概率的非线性时变比例违约模型。3.提出了测算中国商业银行公司贷款初始违约概率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4.在违约概率不变条件下,针对国外CreditRisk+模型在中国信用风险测量中无法直接使用的缺陷,提出了计量贷款组合非预期损失的有效方法,解决了国外CreditRisk+模型在中国信用风险测量中无法直接使用的难题。5.在违约概率可变条件下,针对CreditRisk+模型假定行业风险因子之间相互独立这一缺陷,提出了基于行业特性的多元系统风险因子CreditRisk+模型。6.提出了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系统的商业银行贷款决策方法,实现了经济资本动态优化配置。这些成果在方法论上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研究的一些空白,可为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精细测算和经济资本配置提供理论基础、实用模型和运用方法,为中国商业银行实施银监会2012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和贷款决策提供参考。
第四卷《银行业宏观审慎管理研究》主要收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我国银行业压力测试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协调创新研究》的相关成果。
前一部分的论文主要涉及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压力测试新理念、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方法、流动性风险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方法和宏观压力测试系统运行机理等现代金融管理前沿研究内容。这些论文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阐发了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中国银行业压力测试的基本原理。2.提出了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源识别方法和宏观冲击因子模型。3.基于宏观经济冲击下的行业相关性和经济资本顺周期效应,对多元系统风险因子CreditRisk+模型进行了拓展。4.提出了基于银行间风险传染效应、银行体系与宏观经济间的反馈效应的中国流动性风险宏观压力测试方法。5.提出了基于系统性风险传染测度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方法。6.提出了将经济资本原理用于宏观压力测试的方法。7.较早提出了设立国家防范与控制系统性风险委员会的建议,并将其作为宏观审慎监管制度运行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和G20峰会确定的金融监管改革目标,银行业监管应逐步形成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的理念,需要在“巴塞尔Ⅲ”的框架内,正确地认识银行业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的差异性、层次性、互补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本质上把握两者的目标一致性,从而以创新的方式实现两种审慎管理之间的协调。《巴塞尔Ⅱ》强调商业银行风险的科学计量和精细化资本管理,可通过实施内部评级法达到资本的节约,风险计量的参数对市场是高度敏感的,顺周期性强;《巴塞尔Ⅲ》强调逆周期超额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强调资本的质量和数量,推出具有弹性的资本管理方法。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层面上讲,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需要协调和对接。如何做到既符合《巴塞尔Ⅲ》的要求,又符合《巴塞尔Ⅱ》的要求,需要运用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将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协调为有机的整体。基于这一战略思考,这一卷后一部分的论文提出并阐发了新资本监管框架下商业银行资本协调管理的关键问题。商业银行资本本质上对应于非预期损失,使得资本具有两面性,股东价值最大化决定了资本的逐利性,覆盖非预期损失的要求决定了资本的道德性。在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下,有必要对商业银行非预期损失的内涵进行拓展。从金融风险计量的技术层面上讲,可将银行对金融市场的风险贡献或者将银行损失分布图中的极端损失的期望值作为非预期损失拓展部分的参考值;这样的处理体现了将具有传染性的、突发性的和外部性的系统性风险的计量与资本覆盖损失的基本内涵保持一致,并且这一非预期损失的拓展部分可与《巴塞尔Ⅲ》的新增资本要求保持一致。尤其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来说,其留存超额资本、逆周期超额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与其非预期损失的拓展部分正好对应。非预期损失的拓展体现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协调的思路,体现了监管创新。监管资本不仅需要覆盖银行狭义的非预期损失,还要覆盖广义的非预期损失。在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下,银行对于系统性风险的贡献是系统重要性银行计提附加资本要求的基础。把握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留存超额资本、逆周期超额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与广义非预期损失相对应这一原则,有利于认识《巴塞尔Ⅲ》资本监管新规的道德属性,有利于从银行内部抑制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从而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已有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指标体系对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均考虑不足,缺乏动态化的考虑,没有考虑经济资本的作用和逆周期管理的要求。相关论文通过引入经济资本约束和宏观审慎理念,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线性规划模型进行了改进。经过改进的模型对风险的可控性更强,适应了资本管理的动态化要求,使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既满足宏观审慎监管也满足微观审慎监管的要求,在宏观审慎框架下实现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经济资本管理的有机结合。
第五卷《金融研究国际合作与教学科研方法探索》的内容包括两部分,前一部分收入7篇英文论文,是与国外学者合作的成果,涉及第二卷、第三卷和第四卷的核心研究内容。后一部分是关于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方法论的若干探索,也包括开展经济金融研究的一些心得体会。
为了体现研究和思考的历史,各卷对收入的文章基本上没有作修改,但对文章的个别语病和编排结构作了一定的调整。
岁月流金。回首过往,感觉自己的生活是充实、丰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让我体会了劳作的辛苦,锻炼了体魄;参加高考后的学士、硕士和博士求学经历,使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对经济科学特别是金融学的研究及人才培养,使我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乐趣。可以说,基本上做到了自己所期盼的“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在文集即将出版之际,适逢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的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将继续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节拍开展我的学术研究。2017年12月5日,在湖南大学召开的新时代金融与统计前沿问题研讨会上,我作了题为“关于开发性普惠金融的战略思考”的主题演讲,提出开发性普惠金融是一种“造血式”融资方式及相关金融服务,促使弱势群体加入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创新驱动合作,是普及性普惠金融的深化与发展,能够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发达经济体目标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撑。今后一段时间,我和我的团队将在这一研究领域继续探索。
彭建刚
2018年2月1日
读研在金统
金大团